特色做法

惠州学院:“四个担当”跑出服务地方“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3-06-15浏览次数:136

地方高校是服务地方的主力军,与城市共生共长。作为广东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惠州学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长期以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助力重点产业升级、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推动特色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推进主题教育过程中,惠州学院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争做“创新担当”,扛起“改革担当”,做强“智库担当”,坚守“文化担当”,在加快迈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同时,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助力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争做“创新担当”,助力地方“拼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惠州学院扎根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担使命、建新功。
建强高能级平台,做大人才蓄水池,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在这方面,惠州学院主动对接地方需求,组建“院士团”,搭建重离子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地下工程实验室等重量级科研平台,建设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服务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产生经济效益逾60亿元。
今年3月,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惠州市科技局、惠城区人民政府、惠州学院四方共建的城市地下工程实验平台项目主体封顶,项目预计9月正式投用,将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城市地下工程试验创新平台,弥补惠州乃至大湾区城市地下空间实验平台不足的短板。

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四链”有机融合。惠州学院高度重视校地合作,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学校与旭日集团、TCL 、德赛集团、亿纬锂能、华阳集团、利元亨、九联科技等142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此外,还先后派出290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生产一线,开展培训91场,开发新产品(品种)40个,推广新技术64项,促进惠州城乡产业提质增效。

扛起“改革担当”,为“新师范”探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惠州学院聚焦教师教育主业,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当改革先锋,为广东建设“新师范”探路。
今年4月,惠州学院附属学校封顶。这所由惠州市政府和惠州学院共同举办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将于9月正式开学,这将为惠州学院构建“政府 - 高校 - 中小学”协同培养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这是惠州学院以“地方所需”为突破口、改革育人模式的缩影。依托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惠州学院区域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惠州学院与惠州市教育局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签订基础教育帮扶框架协议,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全力实施“双进双培”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为地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校地“双向奔赴”也为惠州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惠州学院与惠州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共建惠州市美育联盟、数学教师教育联盟、语文教师教育联盟等校地协作联盟,打造紧密型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从全面帮扶、精准培训、定向培养、教研协作四方面发力,助推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5年来,惠州学院共开展培训项目237个,参训人员达15万人次;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0项;指导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获立省、市级课题近20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6部、主编教材36部;助力中小学教师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6项。

做强“智库担当”,用成果检验口碑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惠州学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建强一批新型高校智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高校智慧。
在做强新型高校智库方面。惠州学院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全方位推进课题研究、咨政建言和述学立论工作,把稳建设方向,加强共建联动,打造特色。建成地方法制建设与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大湾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新型智库,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

在服务城市重大项目方面。惠州学院助力惠州西湖成功创建 5A 景区,在红花湖景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水东街、金带街升级改造等城市改造项目中建言献策,为惠州保护一条江(《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一座城(《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一座山(《惠州市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条例》)、一个湖(《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一片蓝(《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提供立法咨询。在地方法制等方面完成调研项目200余项,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报告105件,其中3件获省部级领导批示、38件获市领导批示。

坚守“文化担当”,助推地方IP“出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惠州学院以文化传承为己任,通过搭平台造IP,带动地方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走出一条文化传承的新路子。

搭建特色文化平台,惠州学院主动作为。赓续丰湖书院千年文脉,惠州学院建好东江文化研究院,开展华南教育史研究、惠州革命史研究,培育和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积极推动“丰湖讲堂·惠州志”文化平台建设,邀请省内外知名文化大家做客讲堂,打造了高品质的“惠州文化会客厅”。同时,注重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培育,以“龙门农民画”为突破口,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先后获批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龙门农民画)传承基地。

地方文化要“出圈”,需要现象级IP。为此,惠州学院与惠州市委宣传部共建惠州交响乐团,聚焦惠州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本土音乐文化,推出原创大型交响音诗画《红色东江颂》、大型交响组歌《罗浮颂》等精品力作,其中《红色东江颂》剧目首演当晚直播吸引230万观众在线观看,上线以来惠报新媒体各平台全网点击量超600万人次,100多万点赞。成为区域的“现象级”文化IP。今年5月,广东首家“红旗书屋”在惠州学院揭牌,这是学校开展主题教育的新阵地,也是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新平台。
当前,惠州学院正以“四个担当”跑出服务地方“加速度”。接下来,将继续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己任,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助力惠州在“创新湾区”“人文湾区”建设中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