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主题教育过程中,惠州学院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争做“创新担当”,扛起“改革担当”,做强“智库担当”,坚守“文化担当”,在加快迈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同时,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助力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争做“创新担当”,助力地方“拼经济”
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四链”有机融合。惠州学院高度重视校地合作,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学校与旭日集团、TCL 、德赛集团、亿纬锂能、华阳集团、利元亨、九联科技等142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此外,还先后派出290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生产一线,开展培训91场,开发新产品(品种)40个,推广新技术64项,促进惠州城乡产业提质增效。
这是惠州学院以“地方所需”为突破口、改革育人模式的缩影。依托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惠州学院区域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惠州学院与惠州市教育局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签订基础教育帮扶框架协议,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全力实施“双进双培”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为地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校地“双向奔赴”也为惠州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惠州学院与惠州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共建惠州市美育联盟、数学教师教育联盟、语文教师教育联盟等校地协作联盟,打造紧密型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从全面帮扶、精准培训、定向培养、教研协作四方面发力,助推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5年来,惠州学院共开展培训项目237个,参训人员达15万人次;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0项;指导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获立省、市级课题近20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6部、主编教材36部;助力中小学教师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6项。
做强“智库担当”,用成果检验口碑成效
在服务城市重大项目方面。惠州学院助力惠州西湖成功创建 5A 景区,在红花湖景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水东街、金带街升级改造等城市改造项目中建言献策,为惠州保护一条江(《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一座城(《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一座山(《惠州市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条例》)、一个湖(《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一片蓝(《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提供立法咨询。在地方法制等方面完成调研项目200余项,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报告105件,其中3件获省部级领导批示、38件获市领导批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惠州学院以文化传承为己任,通过搭平台造IP,带动地方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走出一条文化传承的新路子。
搭建特色文化平台,惠州学院主动作为。赓续丰湖书院千年文脉,惠州学院建好东江文化研究院,开展华南教育史研究、惠州革命史研究,培育和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积极推动“丰湖讲堂·惠州志”文化平台建设,邀请省内外知名文化大家做客讲堂,打造了高品质的“惠州文化会客厅”。同时,注重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培育,以“龙门农民画”为突破口,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先后获批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龙门农民画)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