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4月2日下午,我校于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谈我国调查改革”专题讲座,讲座由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刘建平主讲。数学与统计学院师生与其他学院师生代表共同聆听了讲座。
暨南大学刘建平教授作专题讲座
刘建平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如何进行调查改革”。一是介绍了近年来政府统计改革的主要成果,引用“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2017年低,而同比却不减反增”这一互相矛盾的实例,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政府改革的6项主要成果:新修订的《统计法》确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的政府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目标模式;全面推进建设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表、执行企业一套表制度、使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采用联网直报系统“四个一工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统计调查项目体系;形成了新的政府统计调查组织管理体系;提高了RS、GIS、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统计调查中的应用水平;积极开展大数据的应用与试点研究,全力推进企业电子记录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二是总结归纳了政府统计调查中存在的4个问题:政府缺乏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造成统计调查“成本高、质量低、负担重”;尚未摆脱对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的路径依赖,与我国现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度不符;经常性抽样调查缺乏科学的连续性设计;供需矛盾日渐突出,调查资源浪费与数据短缺并存。
刘建平教授针对现行统计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一是明晰各调查方法功能定位,建立系统的顶层设计机制;二是完善现有的周期性普查制度,统一农业普查与经济普查的频率与时间;三是坚持经常性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按调查项目的内容特征与内在逻辑关系对其进行整合,实施一体化设计;四是政府应积极寻求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的路径方法,对信息资源库进行整合,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
刘建平教授表示,要深化我国政府统计调查,就应改革完善现行政府统计调查制度方法,把在做的做好;积极探索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的路径,把能做的做起来。在交流环节中,刘建平教授就师生的提问一一做了详细解答。